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建设 -> 正文

西迁精神 国之所需 我之所向

发布日期:2023-02-19   来源:   点击量:

西迁精神,就是坚持“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短短的16个字,蕴含着一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它也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壮举,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了不可磨灭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弘扬“西迁精神”,做新时代党的优秀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人民最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接好时代的“接力棒”,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一、“西迁精神”的背景

“西迁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西迁的这一决定,并在六十多年来广大“西迁人”爱国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壮大,形成了伟大的“西迁精神”。1955年,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按中央指示,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随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一声令下,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古都西安,在一片原野麦田中拉开了扎根西部的序幕。西迁人的爱国奋斗孕育出了伟大的“西迁精神”。

二、“西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

彭康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53年7月到交通大学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西迁后任西安交大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交大工作了长达15年之久。迁校时彭康校长已经55岁,上级对他有新的任命考虑,他坚持回道:“我应该去。”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虑我们学校的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部署来考虑”。短短数语,道出了老校长心系国家发展、为人民办好教育的真切情怀。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他率先垂范,亲自踏勘校址,具体领导迁校,率领交大师生来到黄土地上奋斗,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15年,直到把忠骨和魂魄都留在这片他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

钟兆琳,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有“中国电机之父”之称,是钱学森的老师,更是开拓大西北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建设者

钟兆琳早年留学美国,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1927年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负笈东归。他常对学生们讲,不把西北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西迁时,钟兆琳年近花甲,周总理说,钟先生年纪大了,就不必去了。但钟兆琳表示:“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西部的事业。”于是他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住宅,把卧病在床的夫人安顿好后,只身一人随校西迁。他一生立志建设大西北,矢志不移,直到他80岁高龄,还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想着学习维吾尔语,好为新疆人民服务。一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并对未能亲自去宁夏考察终生遗憾。钟兆琳临终前,曾告诫儿子,要求去世后骨灰安放西安,安放在他钟爱的黄土地,安放在他献出一生的大西北。

一代代交大人薪火相传,用科学服务祖国建设,培育了大批扎根西部、建设地方的优秀学子,把“西迁精神”播撒在黄土地上。

三、“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西迁精神”虽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为激发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提供了坚强精神支撑。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要把这一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这就迫切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因此,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激发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家国情怀,积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党和国家发展伟业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为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当今加强思想建设成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任务。而“西迁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体现为广大“西迁人”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艰苦创业、玉汝于成,扎根实际、勇攀高峰以及公而忘我、埋头深耕的崇高品格。因此,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全国性的,但在西部尤为突出。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71.4%,人口占全国28%,人均GDP不足全国2/3,不足东部地区的40%。中国现有贫困人口中一半以上在西部;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在西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最迫切的地区在西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对于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改善最渴求的地方也在西部。可见,我国西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号召,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奋斗热情,加快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居住、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国家发展的新平衡和社会发展的更充分。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西迁精神”必将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注】本成果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批实践项目(编号:2022WSYJ100287)阶段性成果。


(图文:学生第三党支部 吴思涵)

(审核:姚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