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发布日期:2023-03-15   来源:   点击量: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用宝贵的生命年华守护着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她也想过离开,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坚守。她就是国家荣誉称号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的樊锦诗。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的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樊锦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称号;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青春,即奔赴于敦煌

1963年夏天,年轻的樊锦诗在北京火车站背着大大的背包,头戴草帽、满怀理想、整装待发,那年她25岁。樊锦诗1938年出生在北京,成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那时的樊锦诗不会想到自己会来到敦煌工作,更不会想到自己这一去就是41年。

回忆起当初的经历,樊锦诗把它归因于一次“偶然”。1962年,经学校安排,樊锦诗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毕业时,研究所向学校要人,樊锦诗成为学校分给研究所的两名同学之一。“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樊锦诗这样说。

脆弱,皆掩埋于尘土

“别人都觉得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孤独守望着茫茫大漠中的莫高窟。可她毕竟还是个女人,我对她有两次为孩子落泪记忆犹深,一次是在敦煌,一次是在我河北老家。”樊锦诗的丈夫如是说。

樊锦诗来到了西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常书鸿的精神。除此之外,敦煌精美的壁画也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实习结束后,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北京,父母非常心疼。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她父亲还为此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是这封信最后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她还是选择了敦煌。虽然对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樊锦诗真正住进莫高窟旁边的破庙之后,才知道了什么叫“反差”。那时候敦煌保护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通讯困难。晚上只能用蜡烛或手电照明,上趟厕所都要跑好远的路。对于这样的条件,樊锦诗坦诚地说:“说没有犹豫动摇,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半夜里,当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叫着掉在被子上时,当因为水土不服整天精神不振时,樊锦诗望着透过窗纸的月光,还是掉了泪。但是振作精神每走过一个石窟,她还是会惊叹:“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莫高窟的保护。“文物命运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没有国家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文物保护的各项事业,我们也不可能去施展才能。”樊锦诗说,“只要莫高窟存在,我们一代代人就要把它陪好。”



未来,在经历中构建

为了保护莫高窟文物和缓解游客过多给壁画、彩塑带来的影响,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这样做不仅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樊锦诗另一个大胆构想是建立“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这促使樊锦诗考虑要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岁月,记录不变的初心

岁月的磨砺以及多年以来在西北的锻炼,使樊锦诗的性格变得更加坚韧。年轻时的樊锦诗是个内向沉默的人,“上台说不出话,照相的时候就往边上站”。但现在的她说话直来直去,在风沙中大声与人争论着,“很多事情逼着你,就会变得非常着急,急了以后就会跟人去争了。”她苦笑着说,她的“严厉”和“不近人情”就是因此出了名的。人都走光了的深夜,她常常独自在办公室紧锁双眉来回踱步,慢慢消化那些尖利刺耳的话。她说:“如果将来我下台的时候,大伙能说句‘她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如果明天就能退休,樊锦诗说:“我将高高兴兴地卷铺盖走人。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啥时候再回敦煌,还会有人微笑着请我吃顿饭。”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以樊锦诗为原型的雕像,名为“青春”。樊锦诗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莫高窟。守护数十年不变的初心,传承莫高窟精神。

【注】本成果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批实践项目(编号:2022WSYJ1002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学生第二党支部 曹艺轩)

(审核:姚玮)

Baidu
sogou